天津PK上海............................(精品贴)
浏览量:1675 回帖数:16
1楼
中国金融机构前三强汇总(截止到2009年12月30日)
银行机构 工商银行(北京) 中国银行(北京) 建设银行(北京)
保险机构 中国人寿(北京) 中国平安(深圳) 中国人保(北京)
证券机构 中信证券(深圳) 广发证券(广州) 银河证券(北京)
基金机构 华夏基金(北京) 博时基金(深圳) 南方基金(深圳)
信托机构 平安信托(深圳) 中信信托(北京) 华润信托(深圳)
期货机构 国际期货(深圳) 万达期货(郑州) 永安期货(杭州)
风投机构 深圳创新(深圳) 联想投资(北京) 达晨投资(深圳)
租赁机构 国银租赁(深圳) 中油租赁(重庆) 建银租赁(北京)
担保机构 中投担保(北京) 中科智保(深圳) 三峡信用(重庆)
小额信贷 信安易贷(深圳) 中安信业(深圳) UA融易贷(深圳)
银行机构 工商银行(北京) 中国银行(北京) 建设银行(北京)
保险机构 中国人寿(北京) 中国平安(深圳) 中国人保(北京)
证券机构 中信证券(深圳) 广发证券(广州) 银河证券(北京)
基金机构 华夏基金(北京) 博时基金(深圳) 南方基金(深圳)
信托机构 平安信托(深圳) 中信信托(北京) 华润信托(深圳)
期货机构 国际期货(深圳) 万达期货(郑州) 永安期货(杭州)
风投机构 深圳创新(深圳) 联想投资(北京) 达晨投资(深圳)
租赁机构 国银租赁(深圳) 中油租赁(重庆) 建银租赁(北京)
担保机构 中投担保(北京) 中科智保(深圳) 三峡信用(重庆)
小额信贷 信安易贷(深圳) 中安信业(深圳) UA融易贷(深圳)
2011/11/14 0:25:35
2楼
2010年大学生就业意向城市排名:深京穗津沪居前五
中国新闻网 2010年1月8日
中国人才热线最近发布的2010年首份大学生、研究生求职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和研究生仍然选择在深京穗津沪这五座大城市工作,而深圳特区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此次调查数据来源于全国收集的5000份问卷,调查显示,23%的学生将深圳特区作为就业首选城市,在就业城市榜单中位居第一;其次是北京和广州,各占16%;选择在天津和上海就业共计8%。选择上述五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全体大学生中占近七成。
数量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把目光投向深圳特区、北京、广州这三大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天津、上海等几个区域工业城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深圳市人事局副局长陈纪福也告诫毕业生,求职不能盲目。深圳特区作为排名仅次于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位居第五的全球金融中心(百度"伦敦金融城第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港深国际大都会”的核心城市,目前接收毕业生较多的专业仍然很集中,都是深圳市的重点产业。排在前9位的专业是:金融、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物流、通信工程、英语、工商管理、会计学、法学。
专家们指出,大学毕业生以大城市为目标单位的思路可能有些因循守旧的意味。其实一个大城市的光鲜繁华跟一个两手空空的毕业生有多少关系呢?在你失意的时候,那仅仅构成巨大的压力。
有观点指出,现代社会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对一个人比较重要的通常都是工作单位。所以比较理性的态度,是看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单位适合自己,什么样的企业或单位给自己发展的机会。有些大企业、效益好的企业不一定在现在这些大城市,有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恐怕有相当多的不在这些大城市。到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单位去工作、学习,跟它一道成长,其实是最重要的。那种以大城市为目标的就业思路,不如以发展前途为目标的就业思路来得既踏实、又积极。
中国新闻网 2010年1月8日
中国人才热线最近发布的2010年首份大学生、研究生求职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和研究生仍然选择在深京穗津沪这五座大城市工作,而深圳特区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此次调查数据来源于全国收集的5000份问卷,调查显示,23%的学生将深圳特区作为就业首选城市,在就业城市榜单中位居第一;其次是北京和广州,各占16%;选择在天津和上海就业共计8%。选择上述五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全体大学生中占近七成。
数量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把目光投向深圳特区、北京、广州这三大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天津、上海等几个区域工业城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深圳市人事局副局长陈纪福也告诫毕业生,求职不能盲目。深圳特区作为排名仅次于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位居第五的全球金融中心(百度"伦敦金融城第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港深国际大都会”的核心城市,目前接收毕业生较多的专业仍然很集中,都是深圳市的重点产业。排在前9位的专业是:金融、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物流、通信工程、英语、工商管理、会计学、法学。
专家们指出,大学毕业生以大城市为目标单位的思路可能有些因循守旧的意味。其实一个大城市的光鲜繁华跟一个两手空空的毕业生有多少关系呢?在你失意的时候,那仅仅构成巨大的压力。
有观点指出,现代社会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对一个人比较重要的通常都是工作单位。所以比较理性的态度,是看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单位适合自己,什么样的企业或单位给自己发展的机会。有些大企业、效益好的企业不一定在现在这些大城市,有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恐怕有相当多的不在这些大城市。到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单位去工作、学习,跟它一道成长,其实是最重要的。那种以大城市为目标的就业思路,不如以发展前途为目标的就业思路来得既踏实、又积极。
2011/11/14 3: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