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生育习俗
浏览量:625 回帖数:9
1楼
洗三仪式在产房举行,炕上铜盆中盛温水,放艾叶、桃枝等少许,盆外放葱数根。老娘打开襁褓,将裸体婴儿抱在怀中,用软布蘸温水擦拭婴儿脸、手以及全身。这一天,老娘最为得意,给婴儿洗时,嘴里念念有词,尽说吉祥话的顺口溜,如“先洗头,做王侯,再洗脸,赛神仙……”之类喜歌,逗得众人皆笑。前来贺喜的亲友们遂纷纷向洗盆里扔钱,谓之“添盆”。添盆越多,将来小孩的寿命也就越长,且人财两旺。洗儿时,老娘还不住地往盆里放“碰头蛋”,专门送给亲友中不孕少妇吃,余者最后捞出,供向贺喜亲友还礼时用,俗称“喜蛋”。洗儿盆中的洋钱、铜子儿统归老娘所有。老娘给婴儿擦拭后,要给他穿上衣裤,梳梳胎发,用秤砣轻压婴儿身体,名曰“压千斤”,象征孩子长大后能担当重任。然后用葱轻打小儿身体,据说能使孩子将来聪明。还要象征性地用锁锁住婴儿的口和手足,望其以后谨言慎行。最后,将婴儿放在褥子上,盖好被子。洗儿水必须单独泼掉,不能与其它污水混杂。一般没有儿子的妇女会争着去倒洗儿水,倒时让水朝自己的方向,以寄托得子的希望。这时,婴儿的奶奶要向“子孙娘娘”神码儿上香拜祷,并随黄钱等一起将神码儿焚烧,谓之“谢奶奶”。然后,请前来贺喜的亲友吃炒菜捞面,俗称“四个碟面”。晚间还要设酒席款待来宾。
老娘在给婴儿洗毕后,还要单独向主家讨赏钱,她嘴里不停地说着:“给奶奶道喜了!给爷爷道喜了!给少奶奶道喜了!给姑奶奶道喜了!……”走到谁处,说到谁处,谁都要另外赏钱。午饭后,主家要雇车将老娘送回。
剃胎头民间有“十二晌剃胎头”之说,即在婴儿出生后的12天时给婴儿剃去胎发。因为人们认为孩子出生过12天后,就算保住了性命,越往后就越好养活了,所以这天要举行一个小礼仪,一般不请外人参加。
为婴儿剃胎头者多为年长的专业剃头匠。因旧时剃头用剃刀刮,稍有不慎,就会剃破婴儿的头皮。由于怕弄破头皮染上破伤风导致死亡,往往要聘请技术高、有经验的老师傅给婴儿剃胎头,也有的人家惟恐不测,只象征性剪一下胎发了事。
剃头匠在给婴儿剃胎头前例行给主家贺喜,主家必须给赏钱。胎发不能落在地,须用剃头匠带来的藤子托盘(直径约20公分,周围有立沿,类似今天的圆形小茶盘)接住。剃胎头时,婴儿要由奶奶抱着,由姑姑或其他女眷托盘,托盘上铺红布或红纸,将剃下的胎发接住,最后将胎发用红布或红纸包好,缝进婴儿枕头里,以祝孩子长寿。
这一天中午,全家要吃饺子,这顿饭和这种仪式,津俗叫作“捏骨缝”,意在预祝产妇生殖器官尽早“复旧”。产妇从生育日起,始终在炕上坐卧,从捏骨缝仪式后又有了产妇“下地”的说法,即从此日起,产妇可以适当地在屋内下地活动了。
十二晌剃胎头的形式,实际上是人们对当时医疗技术不发达而表现出的无奈和对显现生存兆头后的庆幸,是一种极其朴素的祈福心理。今此俗已不甚讲究,剃胎头的时间也不必固定,有的直到婴儿好几个月了才剃。而胎发也多做成毛笔留念。
这一天要给婴儿第一次穿上裤子,俗有“十二晌穿长裤长胯骨轴”之说。
挪臊窝旧俗“出满月挪臊窝”,是说孩子满月后已可到户外活动了。一般来说,产后一个月内,产妇大多数时间在炕上坐卧。认为产妇生孩子后身体比较虚弱,如果不保养好,一个月内最容易得病,而且一旦生病还不好调养,必须再生孩子时才能养好,叫做“月子里得病月子里养”。因此,伺候月子成为产妇家的大事。富裕人家有专门佣人照料产妇,而大部分市民家庭则由产妇的丈夫或婆婆亲自伺候月子。但产妇的丈夫在这一个月内不得与产妇同房、同住,而要到其父母处住。另外,产妇忌吃生冷的东西和使用冷水,不能洗头、洗澡,不许做针线活、刺绣等。
满月礼,是备受重视的一个礼俗。婴儿满月这天,主家要大摆宴席,款待亲朋。来宾都有贺礼,包括童衣、被、银盾、长命锁、手镯、脚镯、雕有吉语的压胜钱等。其中镯子一定要活口的,否则于婴儿不利。
老娘在给婴儿洗毕后,还要单独向主家讨赏钱,她嘴里不停地说着:“给奶奶道喜了!给爷爷道喜了!给少奶奶道喜了!给姑奶奶道喜了!……”走到谁处,说到谁处,谁都要另外赏钱。午饭后,主家要雇车将老娘送回。
剃胎头民间有“十二晌剃胎头”之说,即在婴儿出生后的12天时给婴儿剃去胎发。因为人们认为孩子出生过12天后,就算保住了性命,越往后就越好养活了,所以这天要举行一个小礼仪,一般不请外人参加。
为婴儿剃胎头者多为年长的专业剃头匠。因旧时剃头用剃刀刮,稍有不慎,就会剃破婴儿的头皮。由于怕弄破头皮染上破伤风导致死亡,往往要聘请技术高、有经验的老师傅给婴儿剃胎头,也有的人家惟恐不测,只象征性剪一下胎发了事。
剃头匠在给婴儿剃胎头前例行给主家贺喜,主家必须给赏钱。胎发不能落在地,须用剃头匠带来的藤子托盘(直径约20公分,周围有立沿,类似今天的圆形小茶盘)接住。剃胎头时,婴儿要由奶奶抱着,由姑姑或其他女眷托盘,托盘上铺红布或红纸,将剃下的胎发接住,最后将胎发用红布或红纸包好,缝进婴儿枕头里,以祝孩子长寿。
这一天中午,全家要吃饺子,这顿饭和这种仪式,津俗叫作“捏骨缝”,意在预祝产妇生殖器官尽早“复旧”。产妇从生育日起,始终在炕上坐卧,从捏骨缝仪式后又有了产妇“下地”的说法,即从此日起,产妇可以适当地在屋内下地活动了。
十二晌剃胎头的形式,实际上是人们对当时医疗技术不发达而表现出的无奈和对显现生存兆头后的庆幸,是一种极其朴素的祈福心理。今此俗已不甚讲究,剃胎头的时间也不必固定,有的直到婴儿好几个月了才剃。而胎发也多做成毛笔留念。
这一天要给婴儿第一次穿上裤子,俗有“十二晌穿长裤长胯骨轴”之说。
挪臊窝旧俗“出满月挪臊窝”,是说孩子满月后已可到户外活动了。一般来说,产后一个月内,产妇大多数时间在炕上坐卧。认为产妇生孩子后身体比较虚弱,如果不保养好,一个月内最容易得病,而且一旦生病还不好调养,必须再生孩子时才能养好,叫做“月子里得病月子里养”。因此,伺候月子成为产妇家的大事。富裕人家有专门佣人照料产妇,而大部分市民家庭则由产妇的丈夫或婆婆亲自伺候月子。但产妇的丈夫在这一个月内不得与产妇同房、同住,而要到其父母处住。另外,产妇忌吃生冷的东西和使用冷水,不能洗头、洗澡,不许做针线活、刺绣等。
满月礼,是备受重视的一个礼俗。婴儿满月这天,主家要大摆宴席,款待亲朋。来宾都有贺礼,包括童衣、被、银盾、长命锁、手镯、脚镯、雕有吉语的压胜钱等。其中镯子一定要活口的,否则于婴儿不利。
2006/6/25 16:29:08
2楼
满月后,产妇可携婴儿在娘家人陪同下回娘家小住,少则几天,多则十天半月,全凭婆婆根据当时情况一口而定,叫做“挪臊窝”。临行前,要给婴儿的鼻尖儿用墨、烟灰或锅底的黑烟灰抹成黑色;从姥姥家回来时,改用白粉将鼻尖儿抹成白色,有“黑鼻儿去,白鼻儿来”的俗谚,意思是去时黑瘦,回来时变白胖了。途中车轿出城过桥,母亲要抱好婴儿,口中叫着孩子的乳名,以免“丢魂儿”。回来时,一般午饭后即动身,必在日落前到家。姥姥、舅舅、舅母等都要给婴儿怀中放个包有礼物或银元的红封子作为第一次来姥姥家的见面礼。
出满月,挪臊窝,标志着产妇亦结束了“坐月子”的生活,可以正常行动了。同时,也解除了诸多禁忌。
育子
过百晬(岁)儿 是婴儿出生后的第100天。民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预祝婴儿无病无灾、长命百岁。为图吉利,把“过百晬儿”也称作“过百岁儿”。是日,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请来参加宴会。来宾自然也要携带礼物,还要给婴儿红包儿(礼钱)。特别是婴儿姥姥家,除送衣物外,长命锁是必不可少的贺礼。此外,还要订做100个寿桃,装两个捧盒与另外一棒盒寿面、一捧盒肉或其它食物派人挑送到外孙(女)家。至于衣饰等物,则由姥姥亲自带去。一般姥姥家对头一胎男婴十分看重,称为“头生的”,为其准备的礼物贵重程度几乎不逊于“当初聘闺女,这也反映了旧时天津商业都市的奢靡之风和人们的重子观念。
抓周 又名“试儿”,是在孩子周岁生日时举行的仪式。形式为将笔、墨、算盘、书本、银钱、食品、剪刀等物品置放在孩子面前,看他先抓什么,以此预测其未来的才智贤庸和长大后的职业、贵贱等,多带有取乐性质。比如,孩子抓到《三字经》或毛笔之类的物品时,人们会交口称赞这孩子将来定能成材,出人头地;若抓了点心之类食品,则被认为没多大出息,是个吃货。
周岁生日这天,老亲至友都要前来庆贺,贺礼除衣物、鞋帽、饰物之外,第一次增添了玩具。20世纪20年代前,轻工服装业还未兴起,衣帽等都是手工做成,至于亲戚本家谁给孩子做什么,旧时是有说法的。俗谚说“姑姑的鞋,姨姨的袜,姥姥的兜肚,舅母的褂”。
周岁过后,生育庆贺礼俗基本完结,以后孩子每年的生日除姥姥家外,一般亲友则不再前来祝贺。
穿百家衣、戴百家锁 由于旧时医疗卫生条件还不发达,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做母亲的要想尽办法为孩子祝福求吉,其中穿百家衣戴百家锁就是想以人间世上百家的名义保护孩子。
民间还有给小儿穿蓝紫裤、猪鞋、兔鞋、老虎鞋等习俗。蓝紫裤是两只裤腿一蓝色、一紫色的开档裤,须由孩子的姑姑给做,谐音“拦子”,意为拦住孩子而不被病灾夺走。一些男孩还要在光头后留一小撮头发梳成小辫儿,至八九岁时才剪掉,俗称“鬼见愁”。当孩子刚学走步时,要给他穿上猪鞋,据说走起路来稳当,防止摔跤。中秋时要让孩子穿兔鞋,期望孩子腿脚利落如兔。端午节要给孩子挂老虎褡拉,屁股上抹雄黄酒,以避五毒侵害。
拜痘疹娘娘 旧时,幼儿的养育十分艰难,对生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出疹子和出痘(即天花)了。当时民间对此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大多只是服点药,让疹和痘出全。出疹子一般要服芦根水,忌油腻、生冷、凉风,要保持好肠胃。出疹子后1个月不能出屋,怕坐下迎风流泪的“风流眼”毛病。出痘时,则更要室内洁净,光线要暗,忌凉风及父母房事。为使自己的孩子平安度过出疹子一关,人们信奉主司痘和疹的痘疹娘娘。海河三岔河口处的天后宫大殿中就供有痘疹娘娘及凤尾殿中供奉的散行天花仙女、散行痘疹童子、施药仙官、浆哥哥、挠三大爷、痘哥哥、花姐姐等有关天花的诸从神。还有说大殿中供奉的挑水哥哥也是主管浇天花的。这些由城市居民创造的神灵一直是旧时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清朝中叶以后,种痘的方法传到华北地区。清末,天津出现了牛痘局,用病儿痘浆接种,并逐一传接。种痘后,要给小儿吃“发腥物”,让种在两臂上的六棵花出齐,浆灌得满。牛痘痊愈掉痂时,家中要到扎彩作坊扎一套扎彩。这些扎彩是由扎彩作坊按照天后宫所供有关主司天花各神及其衣履、冠带、舆辇、仪仗及使用的物品,用彩纸扎糊成的象形物。各家根据经济能力进行酬神活动。富有之家均扎全副扎彩。全副扎彩包括天后娘娘、子孙娘娘、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癍疹娘娘、千子娘娘、百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耳光娘娘等共10位娘娘及前面提到的有关天花诸从神。另外,还包括10位娘娘乘座的10驾辇及全副的旗、锣、伞、扇、金瓜、斧、钺、朝天蹬等銮驾仪仗,10位娘娘的凤冠、玉带、裙、履等,其他从神的衣帽靴鞋及挠三大爷的痒挠,挑水哥哥的水桶和4盆纸花等。倘若财力有限,可免去舆辇仪仗,谓之半副;若再减去衣履,称为一角。依经济情况可自由选择。但无论多么贫穷,纸花这一象征天花的扎彩绝不可少,一般扎2至4盆不等。以上扎彩要和早在种痘时就供奉的痘疹娘娘神码儿一并供奉,烧香上供,次日上午焚化,称作“谢奶奶”。另外,还有一种酬神方式,是家人赴天后宫进香,亦有带鲜花焚化的,这些都是为了省钱。这一天,孩子的姥姥、姨母、姑母等都要来看望、庆贺,并送一种脆皮上布满芝麻的小点心,俗称“掉痂烧饼”。
出满月,挪臊窝,标志着产妇亦结束了“坐月子”的生活,可以正常行动了。同时,也解除了诸多禁忌。
育子
过百晬(岁)儿 是婴儿出生后的第100天。民间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预祝婴儿无病无灾、长命百岁。为图吉利,把“过百晬儿”也称作“过百岁儿”。是日,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请来参加宴会。来宾自然也要携带礼物,还要给婴儿红包儿(礼钱)。特别是婴儿姥姥家,除送衣物外,长命锁是必不可少的贺礼。此外,还要订做100个寿桃,装两个捧盒与另外一棒盒寿面、一捧盒肉或其它食物派人挑送到外孙(女)家。至于衣饰等物,则由姥姥亲自带去。一般姥姥家对头一胎男婴十分看重,称为“头生的”,为其准备的礼物贵重程度几乎不逊于“当初聘闺女,这也反映了旧时天津商业都市的奢靡之风和人们的重子观念。
抓周 又名“试儿”,是在孩子周岁生日时举行的仪式。形式为将笔、墨、算盘、书本、银钱、食品、剪刀等物品置放在孩子面前,看他先抓什么,以此预测其未来的才智贤庸和长大后的职业、贵贱等,多带有取乐性质。比如,孩子抓到《三字经》或毛笔之类的物品时,人们会交口称赞这孩子将来定能成材,出人头地;若抓了点心之类食品,则被认为没多大出息,是个吃货。
周岁生日这天,老亲至友都要前来庆贺,贺礼除衣物、鞋帽、饰物之外,第一次增添了玩具。20世纪20年代前,轻工服装业还未兴起,衣帽等都是手工做成,至于亲戚本家谁给孩子做什么,旧时是有说法的。俗谚说“姑姑的鞋,姨姨的袜,姥姥的兜肚,舅母的褂”。
周岁过后,生育庆贺礼俗基本完结,以后孩子每年的生日除姥姥家外,一般亲友则不再前来祝贺。
穿百家衣、戴百家锁 由于旧时医疗卫生条件还不发达,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做母亲的要想尽办法为孩子祝福求吉,其中穿百家衣戴百家锁就是想以人间世上百家的名义保护孩子。
民间还有给小儿穿蓝紫裤、猪鞋、兔鞋、老虎鞋等习俗。蓝紫裤是两只裤腿一蓝色、一紫色的开档裤,须由孩子的姑姑给做,谐音“拦子”,意为拦住孩子而不被病灾夺走。一些男孩还要在光头后留一小撮头发梳成小辫儿,至八九岁时才剪掉,俗称“鬼见愁”。当孩子刚学走步时,要给他穿上猪鞋,据说走起路来稳当,防止摔跤。中秋时要让孩子穿兔鞋,期望孩子腿脚利落如兔。端午节要给孩子挂老虎褡拉,屁股上抹雄黄酒,以避五毒侵害。
拜痘疹娘娘 旧时,幼儿的养育十分艰难,对生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出疹子和出痘(即天花)了。当时民间对此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大多只是服点药,让疹和痘出全。出疹子一般要服芦根水,忌油腻、生冷、凉风,要保持好肠胃。出疹子后1个月不能出屋,怕坐下迎风流泪的“风流眼”毛病。出痘时,则更要室内洁净,光线要暗,忌凉风及父母房事。为使自己的孩子平安度过出疹子一关,人们信奉主司痘和疹的痘疹娘娘。海河三岔河口处的天后宫大殿中就供有痘疹娘娘及凤尾殿中供奉的散行天花仙女、散行痘疹童子、施药仙官、浆哥哥、挠三大爷、痘哥哥、花姐姐等有关天花的诸从神。还有说大殿中供奉的挑水哥哥也是主管浇天花的。这些由城市居民创造的神灵一直是旧时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清朝中叶以后,种痘的方法传到华北地区。清末,天津出现了牛痘局,用病儿痘浆接种,并逐一传接。种痘后,要给小儿吃“发腥物”,让种在两臂上的六棵花出齐,浆灌得满。牛痘痊愈掉痂时,家中要到扎彩作坊扎一套扎彩。这些扎彩是由扎彩作坊按照天后宫所供有关主司天花各神及其衣履、冠带、舆辇、仪仗及使用的物品,用彩纸扎糊成的象形物。各家根据经济能力进行酬神活动。富有之家均扎全副扎彩。全副扎彩包括天后娘娘、子孙娘娘、送生娘娘、眼光娘娘、癍疹娘娘、千子娘娘、百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耳光娘娘等共10位娘娘及前面提到的有关天花诸从神。另外,还包括10位娘娘乘座的10驾辇及全副的旗、锣、伞、扇、金瓜、斧、钺、朝天蹬等銮驾仪仗,10位娘娘的凤冠、玉带、裙、履等,其他从神的衣帽靴鞋及挠三大爷的痒挠,挑水哥哥的水桶和4盆纸花等。倘若财力有限,可免去舆辇仪仗,谓之半副;若再减去衣履,称为一角。依经济情况可自由选择。但无论多么贫穷,纸花这一象征天花的扎彩绝不可少,一般扎2至4盆不等。以上扎彩要和早在种痘时就供奉的痘疹娘娘神码儿一并供奉,烧香上供,次日上午焚化,称作“谢奶奶”。另外,还有一种酬神方式,是家人赴天后宫进香,亦有带鲜花焚化的,这些都是为了省钱。这一天,孩子的姥姥、姨母、姑母等都要来看望、庆贺,并送一种脆皮上布满芝麻的小点心,俗称“掉痂烧饼”。
2006/6/25 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