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名人
浏览量:873 回帖数:14
1楼
人物名称 马三立
又名
国别 中国
性别 男
民族 回
生卒年 1914-2003
籍贯 甘肃永昌
关键词 相声 表演艺术家
相关作品 相面
马三立(1914-200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祖籍甘肃省永昌县。1914年生于北京。回族。3岁时随父母来津定居。
马三立自幼成长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也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就打下了“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2岁随父学艺,15岁自天津汇文中学辍学后拜相声名家周德山(艺名周蛤蟆)为师,专攻相声。
1930年正式参加演出,除以天津为演出基地外,还曾先后到唐山、沈阳、北京、济南、南京等地撂地或登台演出。1940年参加常宝堃等组织的“兄弟剧团”。并曾为天津商业电台播演相声节目。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表演对口相声。
建国后,积极编演新相声。1952年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1953年加入天津市曲艺团,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还表演单口相声。同年被评为天津市文化系统劳动模范。1955年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市政协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9年下放东郊区幺六村,监督改造。1961年春回团工作,与赵佩茹搭档在天乐戏院演出,首场演出的是《黄鹤楼》。1970年又被下放南郊区北闸口村,继续改造。1977年回津。1980年恢复了天津市政协委员。1985年72岁的马三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进入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任党支部委员。1992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在天津联合举办了马三立从艺65周年庆祝活动。并于同年出版了马氏相声专辑(四盒录音带)。1994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1998年因年龄大,辞去市政协委员。同年搬入马三立老年公寓,成了这里年龄最大的人。2001年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向喜欢他相声艺术的观众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2002年12月,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聘请马三立为中国曲协第五届顾问。
马三立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他喜用第一人称“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嘲讽的对象;艺术功底扎实,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
由于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仅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在海内外也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并被人们誉为“人民艺术家”。他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其中主要有:《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开粥厂》、《蜡点灯》、《白事会》、《八扇屏》、《窝头论》、《梦中婚》、《对对联》、《三字经》等。他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的相声节目60多个,包括《买猴》、《十点钟开始》、《偏方治病》、《猜戏名》、《似曾相识的人》等。多年来马三立还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许多相声演员。其子马志明也已成为相声表演名家。
2000年,马三立被确诊为膀胱癌,2003年2月11日去世,享年89岁。
又名
国别 中国
性别 男
民族 回
生卒年 1914-2003
籍贯 甘肃永昌
关键词 相声 表演艺术家
相关作品 相面
马三立(1914-200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祖籍甘肃省永昌县。1914年生于北京。回族。3岁时随父母来津定居。
马三立自幼成长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也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就打下了“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2岁随父学艺,15岁自天津汇文中学辍学后拜相声名家周德山(艺名周蛤蟆)为师,专攻相声。
1930年正式参加演出,除以天津为演出基地外,还曾先后到唐山、沈阳、北京、济南、南京等地撂地或登台演出。1940年参加常宝堃等组织的“兄弟剧团”。并曾为天津商业电台播演相声节目。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表演对口相声。
建国后,积极编演新相声。1952年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1953年加入天津市曲艺团,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还表演单口相声。同年被评为天津市文化系统劳动模范。1955年任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市政协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9年下放东郊区幺六村,监督改造。1961年春回团工作,与赵佩茹搭档在天乐戏院演出,首场演出的是《黄鹤楼》。1970年又被下放南郊区北闸口村,继续改造。1977年回津。1980年恢复了天津市政协委员。1985年72岁的马三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进入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任党支部委员。1992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在天津联合举办了马三立从艺65周年庆祝活动。并于同年出版了马氏相声专辑(四盒录音带)。1994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1998年因年龄大,辞去市政协委员。同年搬入马三立老年公寓,成了这里年龄最大的人。2001年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向喜欢他相声艺术的观众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2002年12月,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聘请马三立为中国曲协第五届顾问。
马三立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他喜用第一人称“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嘲讽的对象;艺术功底扎实,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
由于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仅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在海内外也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并被人们誉为“人民艺术家”。他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其中主要有:《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开粥厂》、《蜡点灯》、《白事会》、《八扇屏》、《窝头论》、《梦中婚》、《对对联》、《三字经》等。他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的相声节目60多个,包括《买猴》、《十点钟开始》、《偏方治病》、《猜戏名》、《似曾相识的人》等。多年来马三立还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许多相声演员。其子马志明也已成为相声表演名家。
2000年,马三立被确诊为膀胱癌,2003年2月11日去世,享年89岁。
2009/9/28 12:57:19
2楼
人物名称 骆玉笙
又名 小彩舞
国别 中国
性别 女
民族
生卒年 1914-2002
籍贯
关键词 京韵大鼓 表演艺术家
骆玉笙(1914-2002),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历任第五、六、七、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她4岁起随养父戏法艺人骆彩武在上海、武汉演出。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4岁在南京登台清唱二簧。17岁正式改唱京韵大鼓。1934年,骆玉笙拜鼓王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为师,学习“刘派”大鼓曲目。1936年开始在天津演出。由于她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高低咸宜,其师韩永禄为其设计的唱腔悠扬动听,“嘎调”尤为激越感人,很快便唱响津门,被誉为“金嗓歌王”。
她以刘派唱腔的为基础,熔“白(云鹏)派”、“少白(凤鸣)派”京韵于一炉,并从京剧、评弹等姐妹艺术中广泛汲取营养,结合自身嗓音条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立了华丽而委婉、优美而含蓄,抒情色彩浓郁的“骆派”京韵大鼓。骆玉笙将京韵大鼓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骆派京韵是当代京韵大鼓的一个里程碑。
骆派京韵早期代表曲目以《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伯牙摔琴》、《击鼓骂曹》等最著名;新编曲目《光荣的航行》、《卧薪尝胆》、《珠峰红旗》、《和氏璧》等最具影响。她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广为传唱,家喻户晓。骆玉笙对京韵声腔艺术的革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卓越的京韵艺术革新家。
她1951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团,同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后两度赴朝鲜慰问演出。1962年代表作《剑阁闻铃》、《丑末寅初》被长影拍摄成曲艺教学片。1989年《剑阁闻铃》荣获金唱片奖。80年代,她多次赴日本、香港演出讲学。90年代以来,年逾八旬的骆玉笙仍活跃在舞台上,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总结艺术经验和培养艺术曲艺新人上,课徒授艺,循循善诱,桃李满天下。她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建立、为培养曲艺艺术的接班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又名 小彩舞
国别 中国
性别 女
民族
生卒年 1914-2002
籍贯
关键词 京韵大鼓 表演艺术家
骆玉笙(1914-2002),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历任第五、六、七、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她4岁起随养父戏法艺人骆彩武在上海、武汉演出。9岁拜苏焕亭为师学唱京剧老生。14岁在南京登台清唱二簧。17岁正式改唱京韵大鼓。1934年,骆玉笙拜鼓王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为师,学习“刘派”大鼓曲目。1936年开始在天津演出。由于她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高低咸宜,其师韩永禄为其设计的唱腔悠扬动听,“嘎调”尤为激越感人,很快便唱响津门,被誉为“金嗓歌王”。
她以刘派唱腔的为基础,熔“白(云鹏)派”、“少白(凤鸣)派”京韵于一炉,并从京剧、评弹等姐妹艺术中广泛汲取营养,结合自身嗓音条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立了华丽而委婉、优美而含蓄,抒情色彩浓郁的“骆派”京韵大鼓。骆玉笙将京韵大鼓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骆派京韵是当代京韵大鼓的一个里程碑。
骆派京韵早期代表曲目以《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伯牙摔琴》、《击鼓骂曹》等最著名;新编曲目《光荣的航行》、《卧薪尝胆》、《珠峰红旗》、《和氏璧》等最具影响。她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广为传唱,家喻户晓。骆玉笙对京韵声腔艺术的革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堪称卓越的京韵艺术革新家。
她1951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团,同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后两度赴朝鲜慰问演出。1962年代表作《剑阁闻铃》、《丑末寅初》被长影拍摄成曲艺教学片。1989年《剑阁闻铃》荣获金唱片奖。80年代,她多次赴日本、香港演出讲学。90年代以来,年逾八旬的骆玉笙仍活跃在舞台上,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总结艺术经验和培养艺术曲艺新人上,课徒授艺,循循善诱,桃李满天下。她为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建立、为培养曲艺艺术的接班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9/9/28 16:12:12